不用惦记李连杰的遗嘱
从来没有想过,李连杰会以这样的消息重回我们的视野。
2023年11月29日。
李连杰在宣传新书时透露,自己已向妻子利智交代完后事,死后不立碑,也不办丧事。
而此时。
距离最近一次传出他的“死讯”,还不到一个月。
在我们的印象中,李连杰从来不是这么“脆弱”的人,他是功夫皇帝,是少年气盛的觉远,是正气凛然的黄飞鸿,是古灵精怪的方世玉,是重情重义的陈真,是整天在问“谁是津门第一”的霍元甲。
可现实是,如今的网络上,隔三差五就会爆出“李连杰残废”、“李连杰坐轮椅度过下半生”、“李连杰去世”等传言。
“被死亡”太多次了。
以至于让人疑惑:为什么只有李连杰被不断地传出“死亡”消息?为什么被谣言欺骗了那么多次,大家看到这样的消息时还会心头一紧?
于是这几天,Sir重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李连杰电影。
尤其是《黄飞鸿》。
儿时很多人会把他当成偶像,民族的英雄。
但今天重看电影,才发现,动作明星那么多,李连杰最特别的其实是——
他和我们之间的距离。
他在新书里,有一句话:“我的存在或消亡,一点也不重要。”
看淡生死吗?
但既然是出书,是向公众的表达,这句话里包含的意思还有一重——
“(对你们)一点也不重要。”
01
1983年,年仅19岁的李连杰曾经给阿城的父亲钟惦棐写过一封信。
信中,他聊到了自己对功夫片的定义:
“振中华之威,强民族之志气,教人心向上,才称得上功夫片”,而其他的,“只能叫打斗片”。
言辞之激烈。
你几乎可以看出8年之后,他出演《黄飞鸿》时的精神气质。
以往的黄飞鸿是什么样的?
香港电影史上,饰演黄飞鸿最多的演员,无疑是关德兴。
这是最接近历史形象的“黄飞鸿”。
他儒雅,打南拳,他并非功夫盖世,而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了教诲徒弟身上,甚至有时候遇到无礼的待遇,他也会愤愤不平。
△ 关德兴版黄飞鸿
写实的确是写实了。
但在后来人看来,却不免迂腐。
就像1974年,重启的《黄飞鸿少林拳》中,黄飞鸿一味忍让,讲求个“以德服人”,直到徒弟惨死,才不得不出手。
这让现代观众受不了。
而后来呢。
成龙的《醉拳》系列,与其说重塑一个“活泼”的少年黄飞鸿形象,不如说,他只是在借着黄飞鸿的知名度,试验自己的功夫喜剧路线。
这里的黄飞鸿不是一代宗师。
而是一个带有正义感的市井混混。
△ 成龙版黄飞鸿
刘家辉的《武馆》,表面上它是关德兴和成龙版本“综合”的产物,说的是好勇斗狠的少年黄飞鸿走向宗师的道路。
但老实讲。
影片里的黄飞鸿并不是重要的,导演刘家良想说的只有“规矩”这两个字。
△ 刘家辉版黄飞鸿
只有到了李连杰,一切才豁然开朗起来。
它摒弃了黄飞鸿常见的缺点,比如迂腐、冲动,而是赋予其传统儒家的知识分子形象,一袭长衫,具有忧患意识,符合现代审美,更会有历史反思。
徐克将其置入一个乱世之中。
建构出了一个人性化的,具有现代意识的“民族英雄”形象。
这当然与李连杰的个人形象分不开。
李连杰年轻时长得很“正”。
剑眉星目。
端正的五官中,还带有些清秀的稚嫩感。
再加上其五届全国武术冠军的身份,动作姿态潇洒优美,其实是很符合国人对于“侠客”二字的想象的。
《黄飞鸿》一开场。
伴随着《男儿当自强》的音乐,黄飞鸿带领着民团众人在海边练武。
莫名就让人觉得有一股子宗师感。
但更重要的。
其实还是李连杰一以贯之的精神气质。
就像开头提到的那封信,在他的身上,你可以看到一种你无法解释的使命感。
在体校里他是好学生,耐心教导后辈,进入电影圈他是好演员,立志弘扬中华武术,即便是后来半退隐状态,他也在推广武术或公益之类的事情上乐此不疲。
他似乎总有着更大的追求。
这让Sir想起《少林寺》结尾的那些对话,是僧院里高僧与觉远的对谈。
其中有一句,是老和尚问觉远:尽形寿,不淫欲,汝今能持否?
觉远回望了一下从柱子后面探出身子的牧羊女,颤声回答:
能持
他不喜欢牧羊女吗?
喜欢。
但在更大的追求面前,在家国情怀面前,他只能牺牲小情小爱。
这,不就是我们理想中的民族英雄形象吗?
尤其是对90年代的内地观众来说,有着极大的认同感,那个年代本就是朝气蓬勃,所能接受的“侠”不会是迂腐的老先生(太老气),也不是顽劣的小混混(太小气)。
传统的侠,在影视的再加工下,成为当代意识形态的显性符号。
就像后来李连杰回忆的那样,当时饰演完黄飞鸿之后,一到香港就有人喊他黄师傅。
黄飞鸿就是李连杰,而李连杰也就是黄飞鸿。
02
《黄飞鸿》系列前三部,豆瓣评分均在8分以上。
为什么这么高?
因为在里面你不光能看到李连杰塑造的武术宗师的形象,更能看到一个时代寓言,以及夹在中西之间的民族反思。
而所有这些思考,都落在黄飞鸿这个形象上。
系列三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地,从第一部的佛山,到第二部的省城广州,最后到第三部的首都北京。
格局逐步扩大。
一步步靠近权力中枢。
第一部电影的故事背景就是鸦片战争之后,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。
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?
电影用了一个具体的场景来表现。
闹市酒楼里,乐师正在演奏中国乐曲,此时传来外国传教士带领一帮留着辫子的中国青年高唱“哈利路亚”的声音。
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乐师试图加大自己演奏的声音,以盖过外国力量的冲击。
两方暗中较劲的时候,一旁的和尚也在低声地吟诵阿弥陀佛。
但。
他们的声音也仍然不如港口轮船的一声汽笛来得有穿透力。
已经到来的工业时代,正在撞开传统封建社会的大门。
而当时是怎样一种社会秩序?
电影中,一个恶霸头头想找靠山,找官府?
不。
他说——
百姓怕衙门,衙门怕鬼子
用教科书里的话来说,叫做“半封建半殖民社会”。
但对普通百姓来说。
洋人和官,是头顶的两座大山,也是两条路。
黄飞鸿的身份除了是一个武师,并且还有一个更具有传统意味的标签——中医。
宝芝林这家医馆给人治病的方法就是中医。
而他的传统身份同样具讽刺意味的是,一个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远房亲戚,按辈分成了他的长辈。
他管这个人叫“十三姨”,只是因为十三姨管黄飞鸿的父亲叫干姐夫。
更加反讽的是,黄飞鸿的这个“长辈”,却留洋国外,成为黄飞鸿现代化启蒙的引路人。
许多功夫片塑造出来的英雄,是让观众找到民族自信。
《黄飞鸿》的不同在于——
功夫是自我的力量,也是价值危机。
在电影第一部,反派严振东和黄飞鸿比的就是功夫。
为了出人头地而不择手段的严振东,败了。
但黄飞鸿就赢了吗?
在电影结尾,严振东被门外的洋鬼子乱枪打死。
在临死前,严振东对黄飞鸿说:
我们的功夫再棒,也敌不过洋枪
是啊。
这个时候黄飞鸿是应该笑还是应该哭?
“武术宗师”这个称号仿佛变成了某种顽固不化的尖刺。
这说明,新的迟早会取代旧的,即使是“一代宗师”也是如此。
那么,黄飞鸿就不用武功了吗?
在第二部里,黄飞鸿正是用旧的去对付旧的。
用功夫去对付功夫。
反派之一是白莲教教主九宫真人,宣扬信徒习得“神功”后能抵御洋炮和洋枪。
目标是消灭一切洋人、洋物。
但在与黄飞鸿对阵时,九宫真人的破绽一眼被黄飞鸿看穿。
那就是——
不脚踏实地
世道要变了,但这些人的抵抗方法却自欺欺人。
白莲教的这一套所谓的不死“神功”,只是怂人壮胆的鬼把戏而已。
在那样一个时代变局中,如果功夫敌不过洋枪洋炮,这套鬼把戏更不能。
而另一个反派则是甄子丹饰演的纳兰元述,听名字就知道是满清贵族。
即使他再年轻有为,再武功卓绝,但他满族的身份决定了他只能作为一个奴才,为风雨飘摇的大清江山流尽最后一滴血。
所以黄飞鸿不能放弃武功,因为功夫在这个时候成了反抗的手段,是撬动清政府这座大厦的手段。
即使黄飞鸿也代表旧的,那也是一种值得怀念的旧。
在电影第三部,黄飞鸿破旧立新,因为他知道世界真的变了。
不仅用摄像机开始拍小电影,还用蒸汽机为宝芝林产药,还跟着十三姨学起了英语。
而清政府呢?
还想举办狮王争霸大赛来彰显国威,以此振兴武术,抵御外敌。
黄飞鸿要破旧立新,但他的这种“破”不是摧毁一切。
因为当他知道有人借这场狮王争霸赛刺杀李鸿章时,黄飞鸿选择了救。
他救的是一个旧人。
你要说黄飞鸿站在哪一边,黄飞鸿其实哪一边都不站。
他救李鸿章,但在最后又奉劝李鸿章:
依小民之见,我们不只要练武强身,抵抗外敌
更重要的,还是广开民智,智武合一
那才是国富民强之道
区区一个牌子能否改变国运,还请大人三思
这金牌,就留给您做纪念吧
告辞了
他给孙文、陆皓东提供帮助,但又不随这群革命党而去。
他不是洋鬼子的人,也不是地方恶霸。
黄飞鸿没有任何派别。
因为他的形象属于每一个中国人。
他悬壶济世。
另一方面,他又对朝廷麻木的失望,对国难当头的忧患。
狮王争霸是为了“醒狮”,而真正的“醒狮”是让中国这头沉睡的狮子再次醒来,让国民醒来。
03
如果一个人的武功到了顶级的时候
但是如果他内心不懂责任
如果不懂得人性的这一面
友情、亲情、爱情、家庭
即使他武功再高,他跟动物没有区别
他只是被人指使的一种攻击和防守的工具
但是当中国人被外国人欺负的时候
我们就觉得是侮辱
但是我们很多动作片把老外打的乱七八糟的
从来没说过侮辱别人
所以到底我们有多大的心胸
去面对全球的文化
本文图片来自网络
编辑助理:Johnson
还不过瘾?试试它们